占城国【中南半岛东南部】
占城国(137~1697),是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古代王国,王都位于因陀罗补罗(今茶荞)。
占城,即占婆补罗(梵语之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
历史沿革
占城上古时被称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为秦汉象郡象林县故地。东汉末,象林功曹之子区连自立为王,从此独立。公元8世纪下半叶至唐末,改称环王国,五代复称占城,后为越南阮氏王朝吞并。
政治
在原占城首都因陀罗补罗佛寺遗址发现的雕像,约雕刻于9世纪末期 占城的政治体制为联邦君主制。占城国王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区,每个大区都由世袭酋长统治。
占婆受印度文化影响,采纳了种姓制度,将全国人口分成四个等级,分别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婆罗门和刹帝利在占婆社会享有较优厚的保障,和投身政府之权利。
经济
在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著名的有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和从高丽引进的黄粒稻,尤以占城稻的影响最大。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福建地区。根据我国古书记载,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江淮两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容量为10斗),分给以上地区播种,获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占城稻成为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占人地区还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地当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占人是剽悍的航海者。
军事
公元1278年,占城王归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封之为占城郡王,占城立为行省。后因王子不服,忽必烈遣唆都从海上伐之,元军屡胜,但所损亦多,占城王退遁山林,未能平复。元世祖又遣皇子脱欢从陆路征,经大越国(今越南北部),大越国王越仁宗抗之,脱欢虽攻陷越国国都,并与唆都会师,然越仁宗集诸军反攻,破脱欢,后邀击唆都,唆都战败身亡。此役结束,蒙古损失无数,占城得以保国,世祖自此放弃攻伐。
公元1289年,占城行省废。宋景德四年,占城王派遣使奉表入贡,自称''占城国王''。占城属国包括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等十五国。明洪武二年,占城王阿塔阿者遣使奉表入贡,诏封为占城国王。
文化
概述
占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后来占人信伊斯兰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宗教
本土信仰
占婆人的信仰,深受外来的婆罗门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不过除此之外,占婆人原有其本土信奉的神灵,如在南部的古笪地区,便有信奉释利摩落陀古笪罗,即为其中一个能能保存旧名的神灵。占婆大多数的原有旧神,都被婆罗门教诸神所代替,例如女神杨浦那竭罗,便与婆罗门教里的大自在天王之妻婆伽婆底所取代。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为占婆古来的主要宗教,其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占婆的婆罗门教徒绝大多数信奉湿婆崇拜,并与占婆的传统信仰相结合。信奉湿婆崇拜的占城人主要膜拜的对象是林伽、穆卡林伽、杰塔林伽、分层式林伽和诃萨。
佛教
早期,婆罗门教信仰在占城占有绝对的优势。然而这一优势曾一度被大乘佛教所取代。公元9至10世纪期间,大乘佛教传入占城。这一新传入的宗教立即受到因陀罗补罗地区人们的欢迎,一度取代婆罗门教的地位。在10世纪以后,大乘佛教信仰开始融入婆罗门教之中,与婆罗门教合为一体,婆罗门教再次成为占城的主流信仰。
伊斯兰教
占婆国后期,人们开始改奉伊斯兰教。据法国学者乔治·马司培罗(即马伯乐)的说法,伊斯兰教的传入占婆,大约是中国的宋代(960年至1279年)。而在占婆传说当中,亦有阿拉于1000年至1036年“君临都城”之事。马司培罗估计,伊斯兰教之传入占婆,有可能源于“柬埔寨之穆斯林为马来人所化,因以传布伊斯兰教于安南”。司培罗又指出,时至20世纪初,柬埔寨的六万占族人口,皆信奉伊斯兰教;而越南九万占族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的则占三份之一,他们自称为“占白尼”。“占”即占人,“白尼”即宗教子弟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