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官场要求官吏:“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即官员本身要恪尽职守,要清廉,不贪污受贿,对百姓要有仁爱慈悲之心,体察民情,为民造福,处事要公正无私,不阿附权贵,不虐待百姓,办事要勤奋,不懒惰,不懈怠。
就是说,能做到如此要求的,才能称作清官。
虽说当时的朝廷没有一整套完备的官员选拔、任用、考核、监督和奖惩等行政法律制度,过分夸大清官的作用,缺乏“法治”的观点,企望吏治清明是不可能的,但这在当时算是积极的。
包拯一生粗茶淡饭,清正廉洁,生活节俭,从不奢侈,从不贪污受贿。后来他政绩卓著,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虽身居要职,地位显赫,俸禄丰厚,可他穿的、用的、吃的,仍然和刚做官任知县时一样俭朴,从不奢侈。在如何做官为民方面,包拯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始终如一,称得上是那个时期清官的楷模。
如果说,这样的包拯就可以称作包公,那是远远不够的,包拯之所以能称为“包公”,当说说他的“铁面”。
包拯向来对贪官污吏十分憎恶,严惩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彻底肃清祸国殃民的贪官及庸碌无能的昏官是他做官的出发点。
包拯时任监察御史期间,值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王逵不顾平民百姓的死活,违抗国家法规,滥用职权,非法配率人户钱物上供,逼得山下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苦于诛求,无法生存,纷纷逃入蛮洞荒野躲避。包拯获悉后,忍无可忍,气愤之极,立即上疏弹劾王逵,他严肃指出:王逵凶暴无识,残忍有余,心同蛇蝎,因缘奸诈,十足的滥官酷吏。任命王逵这样的贪官酷吏担任转运使,既是拿那里的百姓让他去任意宰割和残害,也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是一场莫大的灾难。
包拯及司马光等人的多次弹劾,理由充足,义正辞严,朝野震动,影响很大,事实面前,朝廷最终不得不罢免了王逵的转运使官职。
不单对一般贪官污吏包拯绝不手软,他还不畏权贵,犯颜直谏。不论皇亲国戚,不管他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违反国家法度,滥用职权,残害百姓,他总是坚决要求严惩,绝不留情。
张尧佐是当朝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自称“国丈”。因此,由知县骤升为权知开封府,后又升为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最高机关,与分管行政、军政的大员鼎足而立,地位非常高,权力非常大。张尧佐,一个平平庸庸之辈,仅凭皇亲国戚的身份一蹴而就荣登“计相”之位,且枉顾国家法律于不顾,“本职隳废,利权反覆,公私困敝,中外危惧”。对此,包拯不顾个人安危,披肝沥胆,尖锐地指出:张尧佐碌碌无为,滥用职权,敲诈勒索,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给民众造成莫大的疾苦,影响很坏,朝廷重用这样的人,上违天意,下咈人情,不仅不能改变积弱积贫的现状,兴利除弊更是无从谈起,这必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危害。
包拯及有正义感的大臣义愤填膺,多次上疏,陈述利弊,极力弹劾。迫于包拯等谏官的再三弹劾,张尧佐的职权最终被朝廷解除。
包拯的犯颜直谏,给当时的贪官污吏和不法权臣敲响了丧钟,也给当下的人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讲了包拯的“铁面”,就不能不细数他的“无私”。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居家俭约,从不贪污受贿。
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有一种全国著名的特产——端砚(质地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十分名贵),当时的朝野上下无不视端砚为珍宝,以持有为荣。包拯端州任职将近三年,在离任入朝时,竟然连一块端砚也未带走,正如明人于谦所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南宋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描述,包拯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持一砚归”,在中国历史上是千古流芳,万世景仰。说包拯在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方面政声斐然,举国震惊,说他成名在端州,扬名于开封。
包拯的清正廉洁还表现在他对子孙的教育上,劝诫子孙将来要永远清廉。包拯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就是说,后世子孙中,如当官的有犯贪污罪的,活着不准放回包氏家族,死后不准归葬包家的祖坟茔地。也就是宣布开除包氏的族籍,不承认他们是包拯的后代。这则家训真可谓独特而严厉。
元朝人撰写的《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更是翔实: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即祖坟)。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后来,包拯因老年丧子而改知庐州。于是,地方上的一些亲戚故旧暗中高兴了,以为今后有包拯撑腰,有靠山了,便恃而无恐,仗势欺人,称霸乡里,甚至扰乱官府,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包拯获知实情后,勃然大怒。
这时,恰逢包拯的一位堂舅犯了法,引起了公愤。按当时的法典,外甥与舅父属于近亲,外甥是不便惩处舅舅的。可包拯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堂舅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无法容忍,必须惩处,便不顾私情,断然下令把这位堂舅抓了起来,在公堂上,在乡邻亲友面前,历数他的罪过,依法把那位堂舅痛打了一顿。亲戚故旧看包拯对待自己的舅舅都如此不讲情面,一下子都收敛起来,规规矩矩做人,再也不敢仗势欺人,胡作非为了。
庐州的百姓都称赞包拯居官公正,不徇私情,说“外甥有理打得舅”。从此之后,这句话在当地演变成了一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
包拯处理政务,非常勤奋,不辞劳苦,所到之处,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立即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这些井被称为“包公井”,有的至今尚存。
为了及早解除百姓的疾苦,包拯经常夜以继日,忘我处理公务。终因积劳成疾,一次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时,突然得病,当月即不幸去世。
包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包拯处处为国家和民众着想,不仅百姓拥戴他,同时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肯定。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鉴于当时政治的弊端,范仲淹经过长期酝酿,主张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新政中有关官员的提拔规定,不论提拔什么人,做什么官员,不能一人说了算,要经过相关机构的严格审查,要注重被提拔者的业绩和品德,选贤任能,对有特殊才能的人,应不受身份、等级等框框条条限制,可以破格提拔。
新政实施短短几个月,举国上下,百业兴盛,政通人和,改革卓有成效。
范仲淹和太师是好友,可太师同包拯势不两立。尽管包拯与范仲淹之间有隙,但包拯高风亮节,不计个人恩怨,不知忌讳,不避仇怨,不仅没有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对范仲淹等一干改革派人员的改革主张还积极支持。
“庆历新政”因触犯了贵族官僚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和百般阻挠,最终导致新政失败,参与改革的人员自然也遭到了严厉的制裁。
为了国家繁荣兴盛,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业,面对贵族官僚们的强权,包拯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掉乌纱、被贬谪、被放逐,甚至下狱的风险,极力为范仲淹这些改革派开脱,全力为那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要重新起用他们,述说他们的做法虽少数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但大多数人能得到好处,让民众看到了希望。不能因触犯了少数官僚的利益就废除新法,处罚人员,这样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也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
包拯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为民着想的品德深得人心。之前,与包拯同时代的著名文人欧阳修曾多次向朝廷举荐包拯。在反对贪官污吏、改革吏政的政治斗争当中,欧阳修与包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是包拯的有力支持者。在包拯生前,欧阳修就在他的《再论水灾状》中称赞包拯“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政论,闻于朝廷”。
包拯为国家和民族除暴安良,兴利除弊,造福人民、业绩卓然,成了人们寄托和祈望的理想人物,备受包括当时像司马光、王安石及范仲淹这些著名的士大夫和学者的倍加赞扬。他们中,有的虽然在政见上有时与包拯不合,但非常赞赏他的人品,皆不以其官相称,而呼他为“公”。
南宋李焘所著《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赞赏,包拯在临离任端州知州到京后上了《请选广南知州疏》《请派差广南职官疏》《再请添差广南职官疏》,他在疏中阐述:“地虽远郡不可轻授”“远民困重,尤在得人”,强烈要求朝廷必须改善吏治,选派德才兼备的人到广南任职。这是包拯“治国先治吏”思想正式形成的代表作。
宋朝官修的《两朝国史•包拯传》上阐述:“拯性不苟合,未尝伪色辞以悦人。平生无私书,至于干请,无故人亲党,一皆绝之。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宦时。”
宋朝人撰写《两朝国史•包拯传》中明确告诉读者,包拯逝世后,鉴于他在世时伸张正义,不畏权贵,判案清明,锄奸肃恶,秉公执法,公而忘私等功绩,宋仁宗赵祯赐谥号“孝肃公”。
此后,朝野正式称包拯为“包公”。
包公逝世后四年,司马光在《张方平第二札子》中说:“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与司马光、包拯同时代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二中赞扬说:“包孝肃尹京,号为明察。”
南宋的士大夫们对包公颂赞颇多。林至在《庆元重修孝肃包公墓记》中宣称:“孝肃公危言直论,排斥权幸,切劘治道,而扶植国本者,睹奏疏可考焉。至其临政,明不可欺,刚不可挠,公不可干以私,今百余年,所在士民闻其风采,犹知起敬起畏。”
据此,人们传诵至今的包拯理所当然可被称作“包公”。
如果说“包公”二字是对包拯的尊称,倒不如说这是包拯的莫大荣誉,是人们对包拯的人品和斐然业绩的肯定和颂扬。包拯被称作“包公”,是实至名归。
“公”是敬辞,是对德高望重,正直无私,为国家和民族谋利益的人的尊称,能被称作“公”,是极其艰难的。历史上,一个人,德才兼备,政绩斐然,口碑绝佳,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才配得上称“公”。
由此可见“包公”二字的分量。
张沈昌
笔名:乡土,安徽肥东人。发表百多篇散文、小说、诗歌或报告文学于《东方散文》等刊物。获合肥市党史国史征文奖;多次获中国•包公散文大赛奖、“中国•曹植诗歌奖”大赛奖和安徽民俗学会“情系家风.家规.家训”征文大赛奖及首届“海河杯”全国文学大赛奖等。出版散文集《我的故乡情》和中篇小说集《破灭》。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
©原创作品 (公众号转载需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公众号联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