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打铁手艺的人很少了,老谢担心如果自己哪天不能打了,自家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 渐行渐远的打铁铺
新华网重庆频道6月15日电 “叮叮当当……”曾几何时,我们走在小巷里都会听到打铁铺传出一阵阵有节奏的打铁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很难再寻觅到它的踪迹。近日,笔者在彭水自治县长生镇龙汇社区有幸遇到一个隐藏在乡村一隅的打铁铺,目睹了传统的打铁手艺。
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笔者采访到的这位打铁师傅,他不仅不怕苦,还把这门手艺当做一经济来源,同时还为村民修补农具或者购买农具提供了方便。
陈旧的铁铺三辈人的传统手艺
打铁铺在彭水自治县长生镇龙汇社区9组的一个民房里,屋前放着锄头、菜刀、镰刀等各种铁器。
铁匠铺的这位师傅叫谢刚全,现年71岁了,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我们祖辈就是当地有名的铜器师傅,平时也制一些铁器,手艺传给我已经是第三代了!”谢刚全说。
谢师傅从10多岁开始就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做起了铁匠,50多年如一日,谢家铁匠铺就在铁锤的叮当声中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口碑,甚至邻乡的村民都赶往这里请谢师傅制作特殊的铁具。
“想买现成的还是现打的?”笔者凑上去看时,谢师傅笑眯眯地向笔者推荐。“里面还能现打?”笔者饶有兴趣地跟着谢师傅进入屋旁的过道,屋与屋之间搭建的打铁铺立刻呈现在笔者面前。
铺子里显得有些灰暗,可能是长期受煤熏的缘故,里面砖头都被熏成了煤灰色,这个小铺子显得有些小而陈旧。
精湛的技术谢师傅家不缺客户
见笔者有兴趣,谢师傅决定现打一个锄头套笼。
他熟练地走到火炉前,拿着火钳扒里面的煤,放进引火碳,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
“材料好就能打好。”说着他拿出一块铁就往火炉里烧,烧铁的间隙,他又打开了话匣,他说:“煤炭好、焦炭好,二把手要得力。关键是淬火,眼睛都不能眨,有时候跟别人搭句话就前功尽弃了。”
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在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翻动铁料,使之能将方铁打成圆铁棒或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
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所以在谢师傅家也从来不缺客户。
14家剩一家打铁铺渐行渐远
“我们全乡原来有14家打铁铺。”谢师傅说,以前农村用的铁具都是在村里打的,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两个打铁铺。
后来打铁铺又归公社管,打铁也有工分的,因为有手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打铁师傅还是很受欢迎的。不过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分田到户后,打铁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整个镇里就只剩下谢师傅一家了。
“如今,虽然生意并不景气,但一直舍不得丢弃这门手艺,一年下来也有那么几千块钱收入。”谢师傅说,传统的打铁技艺是祖上传下来的,然而真正学好打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子已经学了2年了,还没有把手艺“学到家”就放弃了。
谢师傅说,打铁是辛苦活,而且需要花心思去研究每种铁器的造型和满足客人的要求,不但是体力活,也需要用心去钻研。即使有悟性刻苦去学,起码也要三五年才能出师。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者搞种养,打铁赚的钱又不多,学这门手艺的人就很少了。他担心如果自己哪天不能再打了,自家的这门手艺可能就难以传承了。周青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